附近哪里可以买到一份报纸?
当方锌妮打开地图搜索“福州报刊亭”,地图上显示了25个小圆点。循着这些标记,她来到了11公里之外的、看起来稍微靠谱点的海西书报亭。
地图上显示的报刊亭数量及地址
【资料图】
到达标记上的地点,她看到了敞亮的店铺、川流的人群,却唯独不见印象中的绿皮小屋的身影。向附近的居民打听报刊亭的下落,得到的回答却也只是:“这里没有报刊亭了。”
锌妮不禁发问,身边的报刊亭是什么时候消失的?
上学路上对花花绿绿的书报匆匆一瞥,却在心里盘算着放学后要来买些什么;放学后再次经过,却还是因为书报的琳琅满目久久驻足观望,再和朋友们叽叽喳喳地商量到底要买哪一样刊物。
在十几年之前,交通学院学生街的报刊亭是福州的知识类博主“大囧坎虎纠”(以下简称“大囧”)上课下课的必经之路,自然也承载了许多如他一样的学生的青春记忆。学生作为当时的熟客,一到放学都会三五成群地去那挑选自己心仪的杂志报刊。
“报刊亭老板和我们熟悉得很,我们一来,就知道我们要买什么了。”
学生街的报刊亭
学生们对老板的了解也不少。当时开报刊亭的是一对夫妻。每到正午,大囧总是看到丈夫守着摊位,妻子回家做饭、再带午餐到报刊亭过来一起吃。
“不说报刊亭怎么样,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老百姓的日常吧。”
大囧回忆起当时的画面,仍旧历历在目,这种寻常巷陌的烟火气息,从报刊亭老板夫妻俩的日常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有时,报刊亭还会提供“导航”的职务,过路人会前来向老板问路,报刊亭自然就充当起了“路标”的功能。
报刊亭售卖的书刊
在罗文炜遥远的童年记忆中,报刊亭与他的连结是因为一张张“多多卡”(一种游戏卡)。对于他来说,在网络并不发达、无法使用线上支付的时代,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零花钱拿到报刊亭购买一张“多多卡”,是当时既刺激又满足、却在岁月冲刷下越发弥足珍贵的记忆。
随着罗文炜的成长,报刊亭却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清,有时甚至无人问津。久而久之,老板也转变了“销售策略”,开始售卖饮料、烤肠等零食,这才稳住一些顾客。他的学校里曾经也有开设报刊亭。“去上课要经过报刊亭,我就会顺路买一瓶水。”他回忆道,“很多人都在那里买饮料,买杂志报刊的人似乎更少些。”那个时候,报刊亭还提供公用电话、帮充话费等服务,也有不少寄宿学生去那里打电话给家人。
月冷天风吹,叶叶干红飞。报刊亭依偎着高大的红枫,随风作响的红叶落在绿色的亭上。书报的扉页不时随着冷风翻飞,零食的香气飘向路过的学生,阵阵驻足、声声笑语,构成了他高中记忆里留存的一角。
小罗学校中的报刊亭
“心里空落落的,我很清楚知道,它们不会再回来了。”
在某个闲暇的午后,来自福建漳州的柯毓昕突然想去买一本自己曾经喜欢的刊物,走到曾经熟悉的地方,才发现原先的报刊亭已经改成了手机壳店。甚至报刊亭的窗子上还粘贴着未撕下的2012版《意林》海报。她又前往印象中另一家报刊亭。它开在学校周边,店主是一对老夫妻,待人十分亲近和善;它的书刊种类丰富,吸引了许多的学生。毓昕也是这家报刊亭的常客之一。但是它后来变成了教辅书店,再也不贩售报刊。
一个下午
毓昕确认了两家报刊亭的消亡
传统报刊亭的消亡,将贩卖、阅读书报的功能让渡给了网络或是其他机器。
“相比于线上购买书刊,我更愿意线下购买”。毓昕认为书刊是有温度的,线下购买的好处是能够更加直接、清楚地看到报刊,可以随心翻阅样刊内容,依内容决定要不要购买。“四四方方、整整齐齐的一摞刊物总能激发我的购买欲”。有时封面印刷效果非常精美,她也会因为封面购买刊物,还会因为随刊附赠的小礼品心动,这些都是网购带不来的体验。
大囧现在常用网络途径来阅读报刊,《福州日报》《福州晚报》等报刊在网页上都是免费阅读的,相比线下订购,突破时空限制对现在的他来说会更方便些。从前,报刊亭之所以顾客多,或许是因为许多事物接收的渠道有限,只能通过纸质的报刊杂志获取。而现在网络非常发达,不需要订购报刊杂志,就可以获得新鲜的资讯了。但是大囧回忆起学生时代阅读报刊时的感受,还是会觉得这些是电子阅读提供不了的。
取代报刊亭的智能图书销售柜
报刊亭这类物件,随着时间的流逝,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,曾经下课争相传阅的《知音漫客》《意林》《故事会》也似乎渐渐地被遗忘。“我希望报刊亭能够留下来,它不应该那么快被时代淘汰。”毓昕希望留存一些城市的“温度”。
从功能上来讲,报刊亭的存在感越来越薄弱了。在一些城市,报刊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,街道旁多了许多遗留的核酸亭。再过几天,发现这些亭子又变成了保安亭。
“不过我觉得,城市里的这些东西代表的是归属感。”大囧认为城市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东西,城市在不断发展,终点都会殊途同归,但起点和过程是不一样的,这也是城市之间的区别。认同这个地方的过往和文化,增加认同感,找“根”的感觉,才是城市记忆的“聚合力”。
大囧记录下的福州城市特色记忆
同时,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,越发需要留存一些“慢”的脚步,用心体味烟火气息。比如,福州的M17时代广场将老街区、老物件还原,让福州市民重拾记忆里的那一隅美好,让泛黄的“旧照片”重焕光彩。
福州M17文化广场内景
@常青树
报刊亭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能缓下心境的地方,记得以前图书馆还没有建立的时候,它们是年轻人们阅读和谈论热点的地方,看着最新的报纸和杂志,买学习资料和图书。
@Risyes
报刊亭曾是一代人的青春和记忆承载地,在那个电子荒原里,它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,这个小小的文化空间,承载了无数的回忆。
@元气Halko
我小时候的梦想职业就是拥有一个报刊亭,没人来我就看看书,有人来就招呼人,冬天卖烤红薯夏天卖冰棍。结果我的梦想还没等我长大就破灭了……
@Momo
好想念小学的时候小县城长满了报刊亭,我们叫“海西书报亭”,我会攒钱来这里买《读者》和《故事会》,我记得卖书的是个爷爷,戴着眼镜穿的很整齐很温柔每天都坐在那里看书,他的报亭还延伸到路上,放一些小板凳。附近的居民也会自己带,然后坐在那里看书。
@肉肉熊坨坨猪
漂洋过海拿到手,有种“书卷多情似故人”的感受。
@Jellychestnut粟
昨天做了个梦,梦见漫画派对更到了第1000期,我在报刊亭买了好多,就好像我的童年从来都没有结束。
2014年,福州市剩有海西报刊亭192家,其中70多家处于亏损状态。
2017年,福州市正常运营的书报亭不到150座。
2023年,当人们试图按图索骥寻找福州的报刊亭时,它的身影却悄无声息地被岁月洪流掩埋。
“因为功能被替代,报刊亭逐渐被淘汰,是时代创造了它们,也是时代淘汰了它们。”时代前进的齿轮无法逆转,随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,报刊亭承载的功能渐渐被其他事物所替代。但仍有不少人怀念报刊亭带来的感受,那是无法被其他事物替代的那一抹回忆,是让自己感到欢乐那一段时光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