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市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
根治“手机瘾”,让青少年健康成长
青少年心理缺乏正向引导,抑郁症或抑郁症状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,留守儿童“手机瘾”等问题日益突出,成为参加玉林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。
加强家校企协同教育合力、心理健康教育、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。市政协委员在调查研究后深入剖析内在原因后开了“处方”,提出了可持续、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。
市政协住福绵区委员履职小组在调研中发现,学校心理教育发展不平衡,家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,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,是导致青少年患此“病”的主因。该履职小组在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》中提出,要加大宣传力度,普及青少年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常识;要落实好联席会议机制,从人力、财力、物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,如将心理健康检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项目、加大专业心理教师引进力度等;学校应牵头组织成立家长学校,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,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、成长烦恼、沟通技巧等方面知识,减少代沟,同时不定期开展家校协同合作且让学生喜闻乐见、踊跃参与的体验活动;探索在学校建立心理危机预警预测机制,各中小学要设立心理咨询室、心理咨询信箱等,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,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;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,清查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场所,加大对未成年人禁入场所的审查力度,充分利用社工机构等平台,构建村级关爱服务网络;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联动开展贫困、留守、单亲、残疾、遭遇欺凌等特殊群体以及新居民子女学生的重点关爱行动,推动建立“家庭、学校、社区”联动的保护重点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体系。
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-2020)》显示: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.6%。市政协委员邓婉霞在《建立完善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现与干预机制》的发言中指出,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,需要政府为主导,相关部门形成合力;通过测评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数据库,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并定期跟踪测评;建议采取“非转专”的方式,补充学校紧缺的专业心理老师力量,同时有计划地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;需要有轻重地区别对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,学校、社区解决不了的难题,应由专业机构接手;加大对大众的宣传和引导,消除家长的顾虑,给予“心理问题”更多的理解与关怀。
农村留守儿童“手机瘾”问题突出,是一个时期内长期、复杂的社会问题。民盟玉林市委会在《合力防控 解决农村儿童“手机瘾”问题》的发言中提出,农村留守儿童依赖手机产生的各类问题,需要政府、社会、家庭、学校等多方面来协同努力。家长要加强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络,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,特别是心理情感方面;农村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,要充分发挥教育疏导功能作用,在学习上、心理辅导上下足功夫;支持、鼓励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,乡村学校也要加强文体教育,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娱乐场所,多组织读书会、兴趣小组等,引导学生开展健康的游戏活动;走进各地区各乡村留守儿童群体开展网络安全授课。同时,政府层面尽可能多办一些企业或者招商引资,让外出的人就近打工,解决就业问题,让父母能留在家乡照顾自己的孩子,伴其读书,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治本之策。
关键词: 健康成长